评论:

  • 叔星纬 8小时前 :

    # 72 Berlinale 主竞赛# 本片秉承该导演一贯的风格,从朋友到家人,在波澜不惊的日常生活中感受五味杂陈,观片过程就像在喝一杯温水,平静却充满舒适感。从2015 年的《夏日感悟》开始关注这个导演,再到2018年的《阿曼达》入围威尼斯地平线,今年终于进入柏林主竞赛,下一部就要拼戛纳了,陪着自己喜欢的导演一路打怪升级就像一个盼子成龙的老父亲,等他进戛纳的那一天一定要先见面抱头痛哭一场

  • 卓鸿 0小时前 :

    他们的时间是流动的,我们的时间是7天、14天的块状物,他们即使生活艰难也没有失去安全感,而我们......

  • 允冬梅 1小时前 :

    好看好看好看。

  • 房晗蕊 0小时前 :

    巴黎版的请回答1988。即便有爱,即便随时看得到美丽,也还是孤独。看望了女儿以后,母亲偎在儿子的背上吹着夜风回家那个镜头真是过目难忘。听着唱片四人相拥而舞,viva avec moi(不知听对了没有),内心似也有一种旋转的错觉。困顿,倦怠,几乎绝望麻木的生活,因为深夜电台的抚慰和被抚慰,收留流浪的孩子,而慢慢改变着。彼此都是生命中的过客,予你我成长,予你我温存。Caring creates resilience. It always works.

  • 席高洁 3小时前 :

    喜欢,舒服,比起刚看的祝你好运Leo,是更理想和平等的母子关系、人际关系,但又好像太不现实,落入了大家对french chic的想象

  • 卫晟然 9小时前 :

    还有一位流浪巴黎的女孩

  • 勇以蕊 3小时前 :

    我懂你爱我,一直都懂。只是我从未觉得我应当拥有你的爱,所以只能珍藏。我想你永远是Matthias,但我不会一直是Talulah,所以我总爱别离。晚安,巴黎、夜、旅人。

  • 徭虹颖 0小时前 :

    天色将晚时的蓝色多次出现,成为这部电影的风格基调,这个蓝色太准确了,静谧的、易碎的、哀伤的、乐观的、隽永的、优雅的、本质的。音乐很棒,若没有Anto Sanko这些插曲绵密的配合,仅凭复古的画面绝对无法让人走进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巴黎。在质感到位的前提下,情节和文本虽普通但也无关紧要了,被拆解成诗歌、电影、生命、善意、亲情、爱情等元素作为视听的点缀也无伤大雅,至少不矫情也不虚浮。51岁的夏洛特甘斯布的少女感自然大方,从内而外美得满足了一切对“法国女人”的想象。

  • 振杰 7小时前 :

    很喜欢,感受到了导演的心意,那个闪耀治愈的时代,还有人生中无数的关系,有些像小鸟一样落在肩头,有些刻骨铭心的却突然消失了,有些以为永恒的结束了,有些以为暂时的留下了,有些一直陪伴身边的,但一切都这么美好啊

  • 吴鸿畅 0小时前 :

    整体感觉好像一部80年代的德国电影……完成度不错但又似乎缺乏点“新意”。导演让剧中的小青年们看侯麦听Television,法国人民的品味就是这么厉害的嘛~

  • 侨云梦 8小时前 :

    1.33:1的学院画幅与35毫米胶片交织构建的影像复古感非常强,男演员不时让人想起Jean Pierre Léaud,Gainsbourg怎么依旧能这么瘦啊!故事恬阔得如同在几近黄昏的下午读一本寥寥数语的短篇,房子的场景总能让人代入少时生活,留下一种思乡的余韵。多一星给自己的私心。

  • 昌懿轩 5小时前 :

    可以看到侯麥的電影上映電影院的年代,我555|每個人都充滿了“向上”的力量

  • 微生心语 9小时前 :

    人物除了Gainsbourg都不太讨喜 没什么共鸣

  • 士水蓉 8小时前 :

    太舒服了,尽管可以说生活像流水账一样在平平无奇地进行,而所有人都只是巴黎这座城市的旅人。平淡但不寡淡,所有的情绪和波澜都恰到好处。

  • 弭凝竹 2小时前 :

    比起儿子和少女那条线,更喜欢伊丽莎白的情感部分

  • 居绮美 8小时前 :

    熟睡的城市,流动的车辆,还有独自徘徊着的人们啊,给自己唱一曲Lullaby,再做个长久的美梦吧。

  • 务逸美 7小时前 :

    有一种温暖的东西是永存的,时间无法使它停止。比如骑着电动车载母亲,载女朋友,一家人听着音乐抱在一起跳舞。母亲演得好,让治愈的故事立住了。时不时插进的4比3 dv视角也挺有意思的,“我们在别人的碎片里”。女生与巴黎的溶接,大家同是巴黎夜旅人。迷影情节,本身是影迷,然后两次看《圆月映花都》

  • 彤嘉 3小时前 :

    没有歇斯底里,是非常平静的生活修补,甘斯布的状态可太好了,自然,松弛,夜色和情绪的流淌都很顺畅。

  • 彩薇 3小时前 :

    高饱和度的画面、明亮的客厅,给岌岌可危的我的脆弱的生活带来了浓郁的久违的新鲜。没有朝生暮死的放纵,是80年代很有希望的感觉。内向的小哥这里真的表现得很内向,很棒。甘斯布美丽又游刃有余,非常女神。

  • 卫镫鸿 3小时前 :

    1984-87年的巴黎,建筑、房间内饰、穿搭,都能给今天的我灵感,美不胜收。更重要的是人物开放的思想状态。虽然妈妈也唠叨作业升学以及“你们才多大!?”但40多岁忐忑开始就业的她,每每羞涩而平等地跟儿女谈起自己的事,这本身就具有开放性。那位时而加入时而消失的流浪女孩,对儿子来说意义永在,不可拥有——像是阿甘的初恋。儿子的诗性、女儿的政治激情,在被电影院、“阁楼”、客厅、澡堂、电台串起的生活流里浮动。母亲以夜间电台工作开始治愈,进而多一份图书馆员兼职,她的中年生活如巴黎地铁网般铺开,温柔而延展。结尾母亲的两个“礼物”,一是自离婚开始的日记,一是尊生育女神,完全没有想到的二连击。电影总体展示的是毫无欲望的过客般的流逝。

加载中...

Copyright © 2015-2023 All Rights Reserved